
中国足协回应申花对阵河南比赛判罚争议 三例关键判罚均被认定正确
近日中超联赛上海申花与河南队的比赛中出现的几次争议判罚引发广泛讨论。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经过专业复核后正式发布声明,确认比赛中三例争议判罚均属正确判罚,不存在误判情况。
比赛第34分钟出现的点球判罚成为首个争议焦点。当时河南队前锋在禁区内与申花后卫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裁判委员会解释称,通过多角度视频回放清晰显示,申花防守球员确有踩踏对方支撑脚的动作,该接触直接影响了进攻队员的平衡。根据国际足联最新裁判规则,此类发生在禁区内的犯规必须判罚点球。
第二个争议出现在第61分钟,申花队进球被吹越位在先。裁判委员会技术报告指出,VAR系统提供的自动越位识别画面明确显示,在传球瞬间申花进攻球员较倒数第二名防守球员更接近球门线,误差范围控制在5厘米内。该判罚符合2023-2024赛季国际足联越位规则实施细则。
比赛尾声阶段第87分钟,河南队球员的犯规动作仅被出示黄牌引发申花方面不满。裁判委员会特别说明,经慢动作回放确认,防守球员虽动作较大但首先触到皮球,随后发生的接触未达到恶意犯规程度。根据规则精神,此类非故意且未造成严重伤害的犯规,裁判员出示黄牌的尺度把握适当。
足协裁判办公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所有判罚均经过当值主裁、视频助理裁判及赛后技术复核三重确认。他表示中超联赛自引进VAR系统以来,关键判罚准确率已提升至98.7%,本次争议判罚的复核过程动用了包括越位分析系统在内的多项科技手段。
针对部分球迷提出的裁判水平问题,足协透露本赛季已组织裁判团队完成超过600学时的规则培训,重点研习了国际足联最新修订的裁判指南。数据显示,本赛季中超场均错判次数较上赛季下降41%,进步显著。
申花俱乐部方面表示尊重足协的复核结果,但保留对比赛过程中其他环节提出意见的权利。河南队主教练在赛后发布会上认可了裁判组本场的执法表现,认为足球比赛中的身体对抗判罚本就存在判断角度差异。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足球比赛节奏加快,裁判员需要在瞬间做出判罚决定实属不易。建议球迷理性看待争议判罚,更多关注比赛技战术内容。足协也表示将继续完善裁判培养体系,计划在下赛季引入更先进的场内通讯系统,进一步提升判罚透明度。
此次官方声明再次体现了中国足协推行裁判工作公开化的决心。所有中超比赛的争议判罚复核报告都将在48小时内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这种透明化举措有助于增进各方对足球规则的理解,推动中国职业联赛健康发展。
